中华职业教育陕西省分社关于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旬邑县职业教育调查报告——
中华职业教育陕西省分社关于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期,我社就我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县级职教中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长线学历教育为主体,短期培训为依托的新格局。
(一)发展思路科学清晰。各校紧紧围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着眼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研究制定《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实施”运行模式,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升学、就业、培训、学历提高教育办学模式,健全完善职业教育长效管理机制。
(二)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各校普遍实施县级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省级(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校园网、实习实训设备,硬化美化校园,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三)教学改革强力推进。经过探索与实践,在办学思想上达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共识。各学校在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教学改革实践中,紧紧盯住经济发展走向和市场需求,把服务和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标。各校以技能为本位,普遍改变了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企业需要、学生爱好、老师特长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修编教学计划,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办学模式不断优化。各学校借鉴国外和发达地区经验,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联合办学等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与生产对接,学校和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知识,让企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品行表现,较好地搭建了双向选择的就业平台。同时,各职业学校还注重与厂矿、企业签订委培用人协议,实行“订单”培养,有效提高了就业率。
(五)技能培训顺利开展。短期技术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职业教育的短平快项目,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已成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县(区)在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主导培训作用的同时,广泛动员教育、人社、农业、林业、扶贫、卫生、财政、交通、煤炭、经贸等部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自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招生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突出问题。
(一)、办学规模扩展迟缓,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充分激发。据统计分析,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比例与国家要求的1∶1相差甚远。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巨大的教育潜力和现实的人才需求很不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办学方向存在错位现象,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口升学成为许多县级职教中心办学的主要目的,更是相当数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提高收益,所以不少农民及其子女仍然是抱着升大学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这种状况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但是,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职业学校以此作为办学定位,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但近几年我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与普通高中大体持平,无法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直接后果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专业设置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来看,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敏感性,不能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调整,所开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体上学历达标率偏低,素质不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职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教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机会少、层次低、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脱离,追求学历达标,忽视内在质量。课程实施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培养人才类型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了理论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课成了理论课的补充,甚至许多学校将实践课当作理论课来上,学生的智能结构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要。调查表明,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对子女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多为“一般”,联系我国传统文化分析,学生家长选择“一般”更确切的是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质量不满的一种隐晦表达。
三、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省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的真正建立,以及在就业、研究、规划方面的支持等。正是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构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
(一)原因分析
1、观念保守,不能与时俱进。近年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现实中,对职业教育仍存在着误解。从社会层面看,受国家人事制度和现行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成才的观念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升学教育之路,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家长层面看,职教成了“旁门左道”,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职业教育社会认知度较低,上职校成了无奈的选择。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学校和工厂扯不到一块,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推进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还未真正形成。
2、有关方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相对较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政府功能发挥不足。从经济角度讲,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职业教育除受教育者本人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社会和企业。从投入角度讲,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应该实行学生受益、学生缴费,企业受益、企业出资,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政策,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加大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就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而我国没有充分考虑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对职业教育成本较高的差值进行补偿,不少学校的政府经费不足一半,使职业教育发展在多数时候都表现出相对弱势。同时对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在相关行业的普适性,使得职业教育的效益具有一定的外溢性,一些企业以学徒式培养的方式补充劳动力,缺乏投资中等职业教育的足够激励,使企业作为重要的受益方没有能够有效分担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
3、产业结构发育不健全,对所需劳动力技术水平要求低。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吸纳能力低。最主要的是由于我国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大批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廉价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使得从农村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缺乏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对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由于技术要求低,几乎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因此,就业市场准入机制不够健全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显著降低。
4、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软环境支持。 虽然国家颁布了多部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力,职业教育运行仍然缺乏软环境支持。如在企业用工时,就存在“就业陷阱”、“虚假订单”等失范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以“虚假订单”把学生骗去,却不按事先的承诺兑现待遇,或者在干满一年试用期后以种种理由把人辞退。而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形成,许多出外务工的学生上当受骗后有冤无处申,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损失,也使职业学校对外边来的“订单”望而却步,增加了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家长、学生与学校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信心。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者来说,来自政策和制度的一些不公平更让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职业学校教师晋升职称比例偏低,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机会也远远不如普通学校教师,这使职业学校教师感到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二)对策建议
1、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政府应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会的作用,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会。职业技能资格具有严格的行业特点,由行业协会组织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行业标准,可以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专业与权威凭证。要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增加对职教的宏观调控力,以促进形成“信息透明,供求有序,质量优先,平等进入”的就业机制。政府应定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预测,使职业学校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保证职业学校有效获得就业市场信息,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起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划定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投入。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已有的各项政策用足用好。第一,推动省级政府分类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保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第二,增加专项经费,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第三,大力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规模。第四,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对大量返乡的农民工组织免费技能培训,为其再就业提供切实帮助。
3、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加强配备专业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第一,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启动职业学校教师核编工作。制定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求,对实习指导教师也应有资格要求。第二,拓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的渠道。对学校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应放宽年龄、专业、学历条件,鼓励外聘懂技术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对兼职教师实行固定补贴,建立起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第三,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4.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建立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处理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学历方面的融通,以及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第一,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办学资源互享,学生在两种教育系统之间合理流动。第二,对中职、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促进中职、高职教育衔接,使持有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文凭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设立具有技能教育特点的学位,为培养预备技师创造条件。
5.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就是努力将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教学行动。为此,应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在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
6.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确立,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都是人才,都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二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三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要改革教育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
推荐文章
- 2024-12-03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功举办2024“圆通制杯”第八届大学生工作能力竞赛总决赛
- 2024-08-30关于公布202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 2021-06-30你知道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吗?附梳理明细
- 2024-01-26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职业教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座谈会
- 2024-10-18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到访省中华职教社
- 2024-10-31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等5个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咸阳职院召开
- 2020-10-19孙书阳:倾情职业教育事业 助力产教融合发展(第30期)
- 2020-10-14刘克生:砥砺前行,谱写职教新篇章(第27期)
- 2015-04-27关于印发《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15年宣传方案》的通知
- 2023-07-18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202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开题评审会